會知道王董事長意外過世的消息,是賣早餐的老闆告訴我的。


        平常出門前沒有看新聞的習慣。去買漢堡時,老闆嘆著氣提到這件事:「伊是一個勤儉、正派的人,這才是台灣人的精神!」有別於他前兩天才和隔壁賣飯糰的輕蔑批評那些弊案纏身的政商人士們,這一早的口吻顯得惋惜卻真摯。


        雖然依民間習俗,九十多歲了才往生總是喜事;而且據報載,王董事長是安詳的離開人世。但這事在我心中,卻是激起一陣複雜的漣漪,而不光是「喔!某某名人過世了。」這種報章上事不關己的社會新聞而已。


        王董事長是全台灣我最敬佩的企業家。在傳統產業的年代如此,儘管今日電子科技產業變成經濟命脈,我還是這樣認為。我會選擇到長庚醫院服務,跟王董事長並沒有相關性,我也從來沒有見過董事長本人;但是這一點都不損及我對他的敬重。

        在我當學生的時候,台灣人就以『經營之神』來稱呼王董事長,媒體甚至與日本的松下幸之助來相互比擬。王董事長雖然學歷不高,但對組織系統的管理哲學與見解,從早期一根扁擔打天下時就開始醞釀,慢慢發展到今日的制度,也成為中外諸多商場後輩的學習對象。


        現今「台塑式」錙銖必較、效率至上的管理方式或許讓人覺得有點不盡人情,不能否認的卻是在商場競爭中始終能夠屹立不搖的一大原因。某次和醫學院時代的師長談到長庚,雖然他對於以企業管理模式套在醫療體系上不盡苟同,但面對現在醫療浪費的現況與健保困窘的大環境,他笑說「如果要說全台灣醫院們都會面臨經營不善甚至有整併或淘汰的危機,那長庚必定會是少數倖存的一家。」


        在醫院設置的簡易靈堂裡遇見一位資深的事務員。她哽咽告訴我,乍聽王董事長過世的消息,她好傷心。她有一位女性朋友,先生過去在南亞任職,二十餘年前因工程受傷導致癱瘓,全家頓失依靠;當時南部公司提出的賠償無法讓這位妻子負擔後續龐大醫療費用,何況她無一技之長。後來這位事務員建議這位妻子設法找王董事長陳情,董事長得知後皺眉道:「員工是公司的資產,要好好照顧才行。」於是派專人到南部協調此事,並輔導該名眷屬就業。時至今日,該名眷屬的子女都已長大成人,經濟能力也無虞,她非常感念董事長的恩情;看在多年扶持協助的事務員眼中,那感覺真是窩心。


        「我真~~的很甘願在這裡替董事長工作!」她語重心長的說。


        有些人你不一定得親自共事過,光就身旁的小事就可以了解他的風範。

 

 


 


        今日台塑集團已經是跨國大規模的公司,營運有一定的法規與制度,自然不太可能出現像早年這種「陳情訴苦」的案例;但從一位資深員工口中轉述陳年舊事,卻可以窺知董事長重視員工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在王董事長的人生哲學裡,讓我印象最深的話是:「你賺的一塊錢不是自己的一塊錢,你存的一塊錢才是自己的一塊錢。」我常常會有一種習慣,想買東西時(特別是那種一時衝動想買的、沒迫切需要的),假如口袋裡正好有數千元甚至上萬元,我會毫不猶豫掏錢出來,因為感覺上好像還有一些錢可以運用;但如果現金比較少,或許就會猶豫一下、甚至暫時打消念頭。我覺得這是人性,金錢常常不自覺就流失了。所以後來提醒自己習慣儲蓄,並且不帶太多錢在身上。正如董事長說過的,這是節儉,不是小氣。這個觀念迄今對我依然十分受用。


        董事長過世後,媒體紛紛以聳動篇幅報導董事長的一切。這原本無可厚非,但鉅細靡遺報導方式有時會引起民眾正反兩極的評價。我看到有網友評論媒體把董事長「太過神化」了,但這一直就是台灣媒體的風格,要如何怪她們呢?民眾可以有自己的解讀與看法 - 就像有些人認為董事長純粹就是一位勤勞樸實、積極擴充事業版圖的企業家而已;但是我相信這個社會無法忽視,在他的一生努力過程中,直接間接對台灣的經濟成長、醫療普及等各層面造成的深遠影響。更別說是那些捐錢蓋學校、嘉惠學生或病患等支微末節的善行義舉了。


        董事長過世後,第二代已經接班。雖然我不懂企業經營,但期許在企業永續發展的過程裡,領導者應該學習王董事長的氣度、並且時刻保持對員工的關懷。


        能力與成就能夠使人尊重,而胸襟和遠見更能贏得感佩。

 

(本文寫於民國97年10月24日)

 

arrow
arrow

    兼善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