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醫師門診,最多的就是頭痛、頭暈的患者。這也算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


        今天看診最後一號是一位四十三歲女性,剛坐下就語帶哽咽的說:「醫師,我、、、、我想我應該得腦瘤了啦!」


        我愣了一下,這麼簡單的主訴?我都還沒搞清楚她發生什麼事耶!於是我安慰她:「沒那麽嚴重,請仔細告訴我最近有什麼不舒服。」


        原來她的主訴是說近幾個月來間歇性頭痛,加上鼻子有時會脹脹的。先看了耳鼻喉科,醫師判斷鼻竇炎情況並不是很嚴重,建議她到本科來求診。


        「醫師,我上網去查了一些資料,頭痛、鼻塞、額頭脹脹的、、、腦瘤可能出現的症狀我都有,我想我得腦瘤了啦!我那麼年輕、、、、」


        又是報紙惹的禍。我趕快更正她:「妳的解讀可能不太對。應該說腦瘤可以出現某些症狀,但不是有那些症狀就表示腦瘤,我要好好詢問妳病史。」


        但她並不太理睬我,自顧自的敘述自己的不舒服。斷斷續續的問了一些頭痛相關症狀都否認,只有失眠時會惡化,我終於先忍不住打斷她:「先別過度擔心!照目前問起來,我認為百分之九十不是腦瘤!妳先不要哭,讓我繼續問清楚。」結果她哭哭啼啼的說:「挖!那還有百分之十呢?」


        我沒好氣的說:「、、、@##$%%^&&、、、、唉~ 所以我才說要繼續問下去啊!還要做全套理學檢查。」


        偷瞄了對面門診護理師一眼,暗示她趕快遞衛生紙過來;她已經翻白眼了。

 



        接著我問那病患職業。她說,自己有考上教師資格,但是現在並沒在做,因為大環境不好,目前待業在家;但並不是她能力差喔、、、但
其實我並不想了解那麼多的。就這樣讓我斷斷續續的問完,拼湊出了全貌;也做完理學檢查,只發現她肩頸部肌肉很緊,沒有任何神經學上的異狀。根據臨床經驗,我更加認定她的頭痛大半是由於肌肉緊繃,加上情緒焦慮引起。


        我告訴她:「我覺得妳的頭痛應該跟腦瘤沒關係,實在很不像。應該是肌肉太緊繃,加上情緒起伏大又失眠導致的。如果我開的藥妳能好好吃,加上自己按摩溫敷、勤做頸部伸展運動,應該能改善。」


        她果然接著要求做檢查。我思索片刻後表情慎重的決定先跟她安排腦波,強調是『評估腦功能的』。接著與護理人員有默契的附帶但書,如果她真的還是不放心,非得看看有沒有微乎其微的機會長東西,那也可以考慮自費做腦部電腦斷層攝影。


        她聽見自費得花三四千元,便如我們預期的,同意尊重醫師的判斷,先吃藥及做腦波看看。


        在我打病歷時,她忽然音調又變高了:「醫師,你在打病歷時,能不能不要打『焦慮』這字眼?我還年輕,還有美好的人生,以後還要去當老師或報考其他公職,我不希望病歷上留下任何看起來會讓人誤解我精神有異常的字眼。像什麼憂鬱症、精神官能症都不行!」


        這讓我頗感詫異,想不到她對我隨口說出的字眼反應這麼敏感,連病歷上也不能呈現;這倒是我第一次遇到。看她那麼激動,想像她年輕又有美好的人生,前途一片光明,我趕緊補充說明:「其實我講的『焦慮』只是一個形容詞,意思只是說妳最近比較『緊張』才會有這些頭痛症狀。我只是描述而已,並不是像憂鬱症是一個病名。就像病歷上描述妳覺得『心悸』是一種症狀,也不是就表示妳有『心律不整』啊。」


        「而且病歷並不是開診斷書,除非妳要保險或有什麼嚴重糾紛,否則別人不會沒事來調病歷,也看不到妳的紀錄。再說,全世界那麼多人頭痛,也不是什麼疑難雜症啊!」當然,想建議她去看心智科(精神科)這句話,我硬是吞了下來。


        好說歹說花了一番唇舌終於把她的淚水止住,情緒平穩後送她出診室。抬頭再看坐對面的護理師一眼,她隔著口罩咬著牙齒,看起來快抽搐了。


        約患者兩週後回診看預後與報告。這時隔壁診間學妹也看完了最後一個病人,我邊咳嗽(講到聲音又沙啞了)邊跟她抱怨這件事。結果學妹第一句話居然是:「咦?學長,這聽起來就像你會吸引的病人類型啊?」實在是太沒同情心了。

 


下次回診的續集


        病人主訴她的症狀已經有了些許改善。她特別告訴我,藥物都沒有吃喔!因為她看到藥袋上頭寫的適應症是「鎮靜、肌肉鬆弛、焦慮狀態」,而她並不是焦慮,不需要吃這種藥!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就是猜她不會乖乖吃藥,所以開比較便宜的藥,浪費比較少。其實藥袋上標示成分、適應症、副作用等等是政府規定,難以改變;不然很多人都是因為上頭寫的「焦慮、憂鬱」等等藥效,或是一堆副作用而嚇得自行停藥,平白浪費了健保及醫生的苦心。


        腦波檢查一如我預期的是「正常」。患者接著問,她真的不會是腦瘤嗎?真的不需要照電腦斷層嗎?我記得上回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跟她溝通了,這次我決定改變策略。


        我直接跟她說,她的症狀實在沒有任何徵象顯示像有腦瘤。然後我反問她,為什麼一直覺得自己有腦瘤?我們可以考慮自費來照電腦斷層,但如果萬一不幸真的發現腦瘤的話,她有什麼想法呢?


        她忽然露出很鄙夷的臉色說,那太可憐了。她有一位同事的老公因為有腦瘤,手術後變得反應遲鈍,頭蓋骨也拿掉一塊,看起來好醜。接著她說:「我如果真的那麼衰,長了腦瘤,我也不要治療了!我不想變那樣子。」


        我還挺訝異她是這樣看待腦瘤患者的。但還是趁這個機會接口:「放輕鬆,我雖然無法百分之百保證你沒有腦瘤,但評估起來實在不像;萬一照斷層意外發現了,也必定是小到沒症狀的,沒有立即危險。但倘若就像妳說的,萬一長了腦瘤也不要治療的話,那我們就不必浪費錢自費做電腦斷層檢查了,也可以避免輻射線照射!」


        患者嘆了口氣跟我說:「醫生,我是看你的門診科別寫著神經科,所以才來找你看診。假如你是精神科,我就不願意來了!我還年輕,還有美好的未來,我不希望我的人生留下任何的污點、、、、。」


        接著她又詢問我,上回在病歷上描述她『焦慮』這件事,真的不能註銷掉嗎?我搖搖頭表示愛莫能助,無法修改過去的病歷。最後我下了決定,套用她的話安慰她:「反正妳的症狀已經改善了,藥也沒吃完,
為了避免妳的人生留下任何的污點,我想我們看診就到這次結束吧,這樣妳就不會太擔心病歷紀錄。如果有其他困擾,妳再自行掛號吧!」


        看著她走出診室,我鬆了一口氣。這兩次的溝通,好累。

 

 

# 延伸閱讀:杏林漫談:做檢查 

這篇是早期(我當主治醫師前幾年)的作品,一併跟各位分享。當初病患比較單純,開宗明義跟醫生說想檢查;不像現在拐彎抹角的,有時不太能了解他到底想什麼。(就像本文患者,擔心自己有病,但真正有病又不願意治療)

但是現在文明病也變多了,所以儘管年資增加,我看診還是沒有看得比較快。

 

arrow
arrow

    兼善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