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剛當住院醫師時遇到的故事。


        某天值班接一位新病人,那是位淳樸的中年農婦。主訴是肩膀痛而手舉不起來已有好一陣子了。


        除了詢問來求診的主訴和病史進程外,還得了解生活習慣有沒有特殊習慣(比如抽煙、喝酒)、有沒有全身系統疾病(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有沒有家族史疾病等等、、、。因為這些資訊有時對判斷病情很有幫助。


        『家族史疾病?』那位農婦聽了一臉狐疑,似乎不太懂我的意思。

        『我們家好像沒有耶!』


        我花了點時間耐心解釋著:「妳再想想,譬如說家裡有沒有人跟妳生過一樣的病?或者說某些毛病,是妳和妳的家人都出現過的?」


        『、、、、啊!、、有了!』彷彿想起一件重要的事似的,她忽然大聲冒出了這句話。

        而我也睜大眼睛豎起耳朵,不自覺的靠近了她。心頭充滿期待。

 
         『我們家的人,在緊張的時候,心跳都會跳得比較快喔!』她用台語很認真的告訴我這件事。

         我:「、、、@#%&*@@##$%^%$、、、、。」

 


        
但是、、、還沒完呢!!! 


過了一下子,我轉而問起她關於肩膀痛的事。


「妳說你的手臂抬不起來,那妳痛的程度是怎麼樣?舉個例好嗎?比如說是酸痛?刺痛?還是脹痛?、、等等,到底有多痛?」我請她盡可能描述給我聽。 


 冷不防她忽然伸手抓住我的肩膀,用力給它捏下去說:『啊〜〜就是這尼啊痛啦!!』 用她一貫樸實而認真的口吻。


我的媽啊!!她的手可真有力!


第二天,我的肩膀淤青了一塊。我的手臂也抬不起來了、、、、。


 

從這個例子讓我在日後的行醫路上學到兩點經驗:


第一:

當你自認為已經可以從患者口中問到一些蛛絲馬跡時,

千萬不要抱太大期望甚至沾沾自喜。

因為患者提供的回答很可能根本不是你想要知道的,

甚至會讓你哭笑不得。

 

第二:

當你詢問患者有關他所受到的痛楚程度時,

除了面露同情之色以外,

千萬不要站離患者太近,

並且要時時提高警覺。

因為你永遠無法預期患者會用什麼方式來表達、甚至讓你『體會』他的痛楚。

 

 (本文原寫於民國94年12月2日)

 

arrow
arrow

    兼善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