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不再是冬天的好發疾病,夏天也會。


        日本籍的濱田女士,多年前隨再嫁的台籍丈夫移居台灣,有位二十餘歲的女兒。這次她因為突然間右側上下肢有些許無力,合併言語不清而住院,被診斷為腦中風。


        經過一系列的中風篩檢(抽血、超音波檢查)顯示她有高血脂與心房顫動;加上平日不喜喝水,應該是造成她在夏天中風的原因。


        濱田女士的中風造成些微的失語症,有些詞彙講得並不通順;加上濃濃的日本腔,偶爾還夾雜幾句日文,醫療同仁的溝通上變得困難。


        但我的破日文搞不好比她發病前的中文更差。對於其他患者,我查房時習慣用充滿元氣的問候:「早啊!今天好不好?」開場;但遇到濱田女士,只能「阿諾~~」拉長音調的語助詞來吸引她注意。自諭過去看過許多日本連續劇,但實際上卻派不上用場。幸虧她的女兒幾乎都陪在身旁翻譯。當我每天解釋完病情與治療計劃、該作甚麼檢查,再三確認她了解狀況後,她都會禮貌的用中文跟我說「謝謝」。


        某天我提醒她要改變生活習慣、控制危險因子,她笑笑地講了一段我聽不懂的日文,然後摸摸自己的肚子;一旁的女兒中文比較溜,幫忙補充說,媽媽的意思是「她太胖了」。


        我看了她略顯福態的身材,會心一笑;卻也提醒她,太胖不一定與高血脂完全畫上等號,但還是得慎選飲食、控制體重與規律運動才行。至於心房顫動就只能靠藥物預防了。

        
        住院幾天後,濱田女士已經可以在病房學走路。我注意到女兒很盡心督促她運動,有感而發稱讚:「妳女兒真貼心,妳真好命。」她掩不住得意,卻搖搖頭認真的用帶日語腔的中文告訴我:「不對!不對!兒子比較好。」


        聽起來濱田女士比較喜歡兒子。我以為只有台灣老一輩會重男輕女?不知是否日本民情也是這樣?抑或是因為她個人的家庭因素與價值觀導致,我並沒再接續這話題。

 



        多年前有一次搭醫院的排班計程車,司機閒聊中提到自己的觀察:「在長庚醫院排班那麼多年,載過許多客人,會陪老人家看病的家屬似乎女兒遠比兒子多得多」,從而得出「女兒通常比兒子孝順」的結論。當時我無法辯駁,然而這件事卻一直記在腦海裡。回想起自己門診的所見所聞,雖然沒有經過嚴格統計,但似乎陪病家屬也是女兒比較貼心、較了解患者情況。


        出院之後,濱田女士第一次回門診,女兒遵照我的囑咐,替她詳細的記錄血壓表,看來數值都在正常範圍;她也很豪氣地拍拍胸說:「出院之後,都OK啦!」接著她取出一盒禮盒要送我,是南部某名店的甜點。她用一貫不太通暢的話語說:「醫生,這個~送給你吃。祝你~嗯~『呷甜甜,生後生(兒子)』。」


        天哪!住院期間只知道她講中文有障礙,但我居然完全不曉得她也會講台語,何況是講出這句通俗的諺語。吃驚之餘,對於她突如其來的心意,我哭笑不得;坐在一旁的門診護理師可不像我如此冷靜,噗哧一聲大笑出來。


        濱田女士不明所以,問「醫生,我有~講錯話嗎?」我很正經八百的回答:「沒有,妳的台語很標準,很棒!」為了避免她覺得失禮,我猶豫之後才吞吞吐吐地說:「其實、、甜甜的食物,我以前已經吃太多了。


        在護理師補充解釋後,她才得知我並非排斥甜食,而是已經有三個兒子,卻沒女兒。她搔著頭呵呵笑表示「歹勢、歹勢」,我揮手笑說:「沒關係,是我自己上輩子不夠努力,以致於沒有情人。」但我猜想她應該聽不懂後面這個冷笑話。


        最後我還是愉快的收下那盒禮盒,在門診結束後與幾位渴望生兒子的護理師們分享濱田女士的祝福。


(本文刊登於民國107年12月17日 聯合報健康版:中風日籍媽媽 送糖祝我生後生)

arrow
arrow

    兼善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