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幾天前因為在家中突然軟倒在地,被鄰居送來本院。鄰居說婆婆幾年前左肩曾開過刀,幾個月前又因跌倒而接受右側髖關節手術,此後就很少出門。婆婆的女兒們多在國外及台北,平日只有一位菲傭照顧她。


       
第一眼見到婆婆,臉色乾癟而帶點蒼白,四肢略顯瘦小。問她身在何處,只道人在家中;問她哪裡不舒服,她含糊地說了一些話,卻無法讓我完全了解。我轉頭問菲傭說平日婆婆身體狀況如何,像是有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能不能拿柺杖走路?能否叫出家人名字?菲傭也講不清楚。唉!醫師最怕遇到病人意識不清或無法配合、而照顧者又一問三不知的情況了。偏偏在我們科,遇到這類患者機會又特別多。只有靠自己經驗抽絲剝繭了。


       神經理學檢查做起來,初步懷疑有小中風的症狀。只是婆婆手腳關節都因退化而有些攣縮,舉高一點便引起她的呻吟,也無法從病史上判定手腳無力是否為新近發生的問題。不過還好生命徵象穩定,電腦斷層攝影也沒見到出血。抽血結果白蛋白較低,且有貧血及脫水現象,其他大致正常。照以往的經驗,大抵是營養不良、精神不濟等綜合問題。這在獨居老人中是很常碰到的情況,觀察幾天穩定後就可以做復健了。 


        幾天觀察下來,婆婆神志明顯清醒多了。但白天卻常看她呆坐著望著窗外
,菲傭則是躺在陪客床睡覺。在好幾年以前,這一幕還是醫院裡少數病患的情況,現在卻逐漸成為司空見慣的場景:病床邊的外籍看護紛紛取代了原本應該屬於家人的位置,但她們和病患間卻鮮少能有互動。醫生每天查房得面對一張張似懂非懂的表情,跟她們比手畫腳詢問患者食慾、睡眠等狀況,並且常得藉由電話才能讓在家裡或辦公室的家屬了解患者目前的病情與處置。


      某天護士告訴我,婆婆變得不太理人。菲傭表示婆婆早餐沒吃,午餐也才吃幾口而已。我問婆婆為什麼不想吃?她只是喃喃自語。其實家屬只在婆婆入院當天曾出現過,之後多靠菲傭跟醫生傳話。我終於要求家屬們務必再來一趟。


        下午,某位女兒終於出現了。我告訴她說婆婆營養不好,情緒也很低落,不利於病情恢復。我請她去買婆婆愛吃的食物來陪著她吃,在連哄帶騙下,果然沒多久婆婆就吃了。
 


        後來婆婆又發生幾次胃口不佳的狀況。我請家屬多撥空來陪婆婆,她們面有難色的說上班請假不方便、家裡有小孩要照顧、、、等等。誠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每當有家屬來時,婆婆的精神和食慾都比較好。這也是我長期觀察眾多病患的心得。許多時候外傭照顧得並不理想,特別是和患者之間幾乎從未有言語上的交流,這樣患者不感到孤單或憂鬱才怪!

 


        在我的說明和要求下,家屬們同意盡量配合。        


        某天我去巡房時,居然發現婆婆扶著輪椅練習走路了!家屬與菲傭站在一旁對我笑。我稱讚婆婆說她走得很好,應該很快就可以出院了。婆婆笑著說「謝謝」。這回我聽得很清楚了。而我也相信,只要家屬們能多陪伴鼓勵她,她還能進步更多!


 

        神經學是很奇妙的。許多中風患者會出現憂鬱症或心情低落等現象。雖然臨床上已經知道腦部某些部位受損或退化(尤其像是多次腦中風後、失智症等)確實會有個性改變與情緒失控的後遺症,比方說比較容易沮喪或哭泣等,我倒寧願相信他們是有感而發。
 

        記憶中還有一位同樣中風臥床由外籍看護照顧的伯伯,家屬希望他住久一點,但我卻常見他嘆氣,做復健也無精打采。然而每當假日兒孫來探望時,他總是和平時病懨懨的模樣判若兩人。


        所以家屬常覺得『病人比較聽醫生的話,住在醫院作復健會比較勤。』我倒不完全同意。倘若病人復健動機不強、遵醫囑性低,住得再久效果也有限,只是更感到寂寞罷了。與其如此,不妨在病況穩定時早點回到熟悉的環境,與家人多相處互動,對患者病情及心理狀況反而有更大的裨益。 


        來自家庭的溫暖與親人的鼓勵,才是長期促使病人進步的最大動力。而我們,只是在必要時提供適度的協助而已。

 

  

(本文刊登於民國94年1月8日 民生報醫藥版 『白袍心聲』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兼善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