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慢慢的要進入後藏地區。車子也從本來的大巴士換成吉普車(當地講的吉普車,其實是4500-4700cc的越野休旅車)。出發前幾個月曾經在宿舍聽一位學長說,他前一年跟的旅行社在日喀則地區安排的是乘坐十餘人的中型巴士,這樣在後藏的土地上奔馳,搞的人仰馬翻;雖然路況不好是預期的,大家還是事後罵得要死;特別是上珠峰大本營路段,連司機都疑惑為何選這種車。
李先生語重心長的說,他的旅行社在這段路都是安排吉普車,雖然總價格比起巴士要貴,但比較能夠適應險峻路況。這一點,我也是在接下來幾天才真正體驗到。
你可以想像三團共六十餘人,分乘十八台吉普車的浩大場面嗎?在飯店要出發時就是這種奇景。從這天起進入江孜地區。
圖:清晨趕路 太陽從後方升起 又看到彩虹了、、、、
Pentax *ist Ds+ 18-55mm 攝
圖:公路旁 雅魯藏布江
江孜
車子行駛在路上,可以感到明顯變多的風沙。不像之前數天容易看到農田,就算有青稞田也多半已經收成。忽然前車掉頭轉進一片荒漠,依稀可以看到過去車輪壓出的一條路。你說,這怎麼能叫做路呢?顛顛簸簸的;假若是沒經驗的師傅(司機),怕不落單而迷失在這片荒原裡。
圖:不是路的路 左方就是吉普車開過的痕跡
繞來繞去穿過一個小村落,路旁的孩童頂著大眼睛看著我們這群不速之客呼嘯而過,也有牧人趕著羊群放牧。但是我們沒有停留下來打招呼,因為這天要趕的路很長,沒有時間好好參訪。
圖:路旁村落 小孩 看到吉普車經過猛揮手
圖:牧羊人
這張是父親 Nikon D200攝
白居寺
白居寺在江孜地區算是代表性的寺。三面環山,遠遠看去如同一座飄在空中的城池。它的藏語叫做『吉祥輪大樂寺』,是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藏傳佛教寺院建築。有別於一些寺廟的傳統建築,這裏「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幾座相連的建築群排成了很和諧的圖案。這一路上大大小小寺廟還沒看過長這樣的,難怪有人稱它為『西藏塔王』。讓初下車走到此地的我連按了許多張快門。
圖:白居寺 白色建築就是萬佛塔
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禮下而建立的,所以在大多數寺廟多只供奉其中一教的佛像下,這裏卻兼容並蓄,聚集薩迦、格魯、噶當等等各派的文化,所以在藏傳佛教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儘管隨著旅程來到中段,有團友自我解嘲說每天都看到寺廟,到後來哪座廟供奉哪些神都搞混了。確實,若不是虔誠藏教信徒,不太容易在短時間內吸收這些歷史背景;但是身為觀光客,由旁觀者角度去欣賞文化與建築也是很難得的經驗。
圖:寺旁歇息的狗狗們
圖:白居寺騎樓的佛像 左右兩側各兩尊
圖:與父母合影於萬佛塔前
建築群裡最顯眼的就是萬佛塔了。正名叫『菩提塔』,藏語意為「流水漩渦處的塔」。我認為白居寺就是因為這座塔而顯得格外富有魅力。塔高九層,內藏數十間佛殿,殿堂內另繪有十餘萬尊佛像;這裡的壁畫也相當有名,所以才有萬佛塔美稱。即便是我這外行人,光從外頭看這建物就會目不轉睛。
導遊告訴我們可以從樓梯爬上去,但是一層一層旋轉木造而陡峭的階梯十分難以攀爬;這似乎是西藏歷史建築的風格,在布達拉宮時我也會生怕把樓梯踩斷了。本來是說只能爬到倒數兩層的,但那天巧了!在塔頂看守的僧人忽然大發慈悲,願意開門讓我們爬到最上一層。一時團員互相招呼,紛紛鑽上去瞧瞧。登高望遠,可以看到遠處的宗山砲台。儘管下樓時面對搖搖晃晃的樓梯心中發毛,但可以爬到頂端,也算值得了。
圖:爬到萬佛塔頂 小閣樓
圖:背景的山頭就可以看見宗山砲台
宗山砲台
江孜這裡不僅是過去的商旅重鎮,連接前後藏的交通,最享盛名的還是一段可歌可泣抵禦外侮的歷史。在西元1904年英軍越過邊境侵犯江孜,西藏軍民在山頭建築宗山堡,與英軍頑強抵抗;最後仍因彈盡援絕而壯烈犧牲。這裡仍然留有當時的砲台等遺址。
圖:宗山砲堂 遺址
這座山並不矮,吉普車繞了好幾圈才爬上山頭。這裡可以俯看瞰江孜縣城現貌,但我更好奇的是斑駁的城牆,在在記錄了當時炮火猛烈的情況。城內可以看到獄、軍火庫等房間,還有一些人偶模擬當時情境。在烈日下聽導遊講解的同時,我恣意的閒逛,看著這個依山而建高聳入雲的建築,依稀可以想見百年以前,那個多災多難民族的悲壯往事。
圖:從宗山砲台上俯瞰江孜縣城
今日多了許多建築,不再全是土屋
圖:江孜縣另一面 是肥沃的農田
圖:宗山砲台
圖:當年的刑堂 領隊正認真講解
圖:當時的地牢
被關在這裡想必會被烈日烤焦、、、、
我記憶中歷史唯一較近、扯得上邊的戰役,是五十多年前的八二三炮戰。「當年身在此地的人們,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與信念在作戰的呢?」我站在剝落的城牆邊思索著。
哈蘇 xpan 寬幅系列 Fuji reala 彩色負片
圖:陣容浩大的吉普車隊 我們這團先行
圖:江孜 路旁的小花,覆上了厚厚的塵土
圖:荒原中的路
圖:白居寺
我個人很喜歡這張。寺廟、萬佛塔、大樹等三個視覺焦點在畫面中剛好均勻分布。
中型相機 Rolleiflex FW 系列、Fuji RVP 100 彩色正片
圖:萬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