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本文前,我必須重申這不是一篇對Leica歌功頌德的文章。Leica 的光學成就無庸置疑,但對於他的相機不是每個人都用得習慣。我只是敘述我個人選擇這台M7的淵源,以及使用他的喜悅。


        其實從高中開始攝影以來,便曾從父親口中聽過
Leica這個名詞,但連他是圓是扁都不知道。而大學第一台用的是Nikon FM2(見前文),真正第一次看過Leica M機,是一位長得圓圓胖胖、每年固定要花一星期騎機車去環島的同學。我和他一起加入攝影社,大家都叫他的綽號『大蕃薯』。較年輕的讀者,沒看過卡通老夫子的,請自行google一下。


        他本來有三套相機,
Nikon FM2Canon 的型號我記不得了、以及一套Minolta相機,這樣的裝備在大學時代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他拍的主題多傾向於社會寫實,或是幾近於報導攝影的題材。照片內容如台中的垃圾場與工人,苗栗某小鎮的理髮店,或是全台寺廟的廟會、甚至中正紀念堂的集會抗議等等。每年他都環島一周,然後將花東地區原住民部落小孩的照片,在隔年帶去送他們。這在循規蹈矩讀大學才開始學騎機車的我,既羨慕他有勇氣去環島,又驚異於他的拍攝題材之廣。


        有一次他的
MinoltaCanon兩台相機放在機車後座,然後連車都被偷走了;於是他一氣之下去買了台Leica M6。我沒摸過這台相機,但是看過他拍的照片。如果配上不錯的沖洗師傅,那效果真是沒話說。他自己說,後來他就少用Nikon拍了。那時聽說Leica的天價,我連想都不敢想,畢竟當時對攝影還沒那樣熱衷。而真正會讓我心癢的是在工作之後,有一次幫他整理黑白照片開始。


        大蕃薯在本院小兒科工作。有陣子我閱讀關於
Leica的故事,覺得好奇,於是請他有空再度找些照片讓我看看。終於在某個假日,我到他的宿舍去翻出了好幾本黑白照片。我自己從沒拍過黑白照片,所以對階調的感覺不如常看的彩色來得敏銳;但是對於那幾本毫無整理的散亂手工照片,只知道是Nikon Leica兩個系統拍的。認真看看,我居然可以依稀分出某些照片比起另一批要來得特別。也許是立體感、也許是階調,我也說不上來,但就是耐看!事後詢問,對於那些比較耐看的照片,我居然猜對了個七八成以上沒錯!那些他在大學時代手工放的照片,我挑出來比較喜愛的竟然多是Leica拍的。所以其實最初Leica系統會電到我心坎裡,反而是我從未嘗試過的黑白照片。


        當然又過了十幾年迄今,我知道除了鏡頭光學素質之外,放相師傅的技巧也是取決於一張手工照片是否迷人的因素;很多時候暗房裡沒有不可能,師傅的用心要比現今數位影像處理拉曲線來得細膩而不造作得多。但我在那年就是被電到了!讀者可以說是我的經驗是神話,因為很多時候照片根本看不出來是哪一台拍的。這點我也同意,但信者恆信,個人觀感也沒什麼好爭吵的。如果根本感覺不出差異,大概也沒必要去多花錢買所謂的高貴器材;除非購買相機是為了彰顯個人地位,或是只為了要收藏或膜拜的。但那不是我的原則,
我對相機的想法是「要考慮清楚再買,而一旦決定買了就要好好用,發揮他最大功能」。


        於是我對
Leica的印象,開始從「太貴了!這輩子絕對不會想去投資這系列相機!」慢慢醞釀成「假如我能擁有這個品牌的相機,像同學一樣拍出這麼耐看的黑白照片,那真是太讓人愉悅了」。儘管我當時主力還是Nikon FM2一機一鏡,以及於住院醫師時添購的Pentax MZ-3與星鏡的成相中。從來也沒想到日後相機會變成林林總總十幾台。


        因為開始不排斥擁有
Leica,於是我偶爾會到環亞百貨樓下的FNAC去看相機 (這家店數年前已經收掉了,現在移到新光三越去了)。這店裡擺了許多底片相機,價格比博漢區貴,但好處是可以拿出來試用看看,店員也非常有禮貌跟你討論;不必擔心被擺臉色看。那年(2002)看了櫥窗裡的M6與新出的M7,由於台灣的相機專門書籍太少 (我想是市場不夠大),我還上博客來網站訂了日文的徠卡通信,那一期專門討論M7。日本人對事物的專精真是沒話講,她們可以為了每一台相機出一本專輯,把機身拆開看零件,測試光圈快門,或是不同廠牌類似級距的相機比較等等,你會驚嘆於她們心思之細密。雖然看不懂日文,但是豐富的照片圖示已經足夠讓人了解一台相機的特色。從那之後我也開始買日文攝影雜誌,如果你嫌台灣的攝影書出得太少(包括現在數位相機),我倒是建議可以往日文書去搜尋。


        最後我在將停產的
M6 TTL M7之間選擇了M7M6M7之間的差異是M6仍屬於全機械式手動相機,光圈快門都得自己來,但他是純手動的經典,店員也認為日後保值性較高,且全機械較不會故障;但M7有半自動功能,可以維持用純手動,或調成光圈先決,其中1/601/125段是電子快門。在即將改朝換代的那年,有些人覺得M7不如M6經典,但我想自己已經習慣用半自動(光圈先決)拍照,如果M7能比M6更能讓我在瞬間掌握畫面,那麼半電子式機身並沒有什麼不好。我並不在乎保值問題,畢竟相機買了不是要膜拜的,能拍到想要的畫面最要緊。至於機身顏色,在Leica傳統的銀黑雙色與全黑之間我掙扎了好久,最後選了全黑色。


        人生每個階段總要找個理由紀念。那年去
FNAC店裡流連思索四個多月後,終於下定決心買了M7 77000元,加上35/1.4 asph鏡頭 59800元,作為我當總醫師的禮物。一機一鏡花掉我近兩個月薪水呢!我還用信用卡辦了五期分期付款,才沒有太心疼。


        這故事寫下去欲罷不能,容我拆成兩回分解。下回將概述
RF相機 (range finder;測距連動相機)的原理,與現今主流SLR相機的差異,以及我和這台相機、鏡頭之間的故事。

圖:Leica M7  全黑機身

Leica M7 

(本文寫於民國9999)

arrow
arrow

    兼善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