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近十年來蓬勃發展。不僅蘋果日報崛起,以畫面為主的報導方式擊敗了以前各大報;新聞台如雨後春筍的成立也是一大奇聞;更有甚者,入口網站的即時新聞、與社群的崛起更是加速新聞快速傳遞的推手。惟快就可能出錯、要鉅細靡遺就可能流於譁眾取寵而失真,大量獨家更可能流於應付。我從幾位媒體朋友身上很明顯觀察到這點。
會想寫這篇文章,是想就當今新聞特色來歸納討論。忝以一位觀眾立場來分析,算不上什麼影響力,也許是無關痛癢吧!但收視率多寡就會造就什麼樣的新聞走向,同理什麼樣的觀眾會養大什麼樣的電視台,或許觀眾與媒體工作者都要省思ㄧ番。
之一:模擬過了頭
或許是受了蘋果日報與壹電視「動新聞」的影響,加上網路上常常「有圖有真相」,導致拍得到的就放影片,拍不到的就模擬。電視上常見的新聞在主播口白後,最常見的片段就是記者朋友站在現場,然後說「現在我們來到事件發生的現場,當時XX就是、、、然後、、、、」沿路走過一遍,加上比手畫腳。以近兩天一位中天新聞報導有位女士在洗三溫暖時被漏電所電擊的事件,那位女記者站在浴室模擬被電到的動作,還加特效,真是讓人噴飯。(影片見此 請見第01:00處 )
其次,在日本海嘯之後沒多久,各台陸續派人前往採訪災後情形。我見到一位胖胖男記者站在某縣城海邊,耳邊聽見海嘯警報傳來,他沿著海邊狂跑,氣喘吁吁(真是難為他了)。而他的旁白居然是「這就是當時日本災民逃跑的路線」,我真是無言以對了。
但這都比不上很多年前湯姆克魯斯來台時的畫面。我已經忘記他下榻哪家飯店,但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記者站在該飯店精品店前,指著大片的櫥窗說「這裡就是湯姆克魯斯稍早走過的位置」、、、、。我看一片櫥窗作啥呢?
所以颱風天看到記者朋友們死命抱著電線桿做直播,或是跳海、躺在路邊播報等等還原當時情境的播報,搞得很辛苦。雖然說是她們的「職責所在」,但我實在不敢苟同。
之二:網路影片、新聞充斥
或許真得拜現今影音資訊發達吧!網路上題材任意擷取,導致大家的新聞都很雷同。這家今晚播的是youtube上熱門的點選影片,可能很驚險、可能很溫馨、可能很好笑,但其實上個月早在別台已經看過了。而且這種新聞不是只播一天,拜現今各家新聞台是整點新聞所賜,每一節都出現,甚至常常好幾天一直播。所以整點新聞,我一天只要看一節就夠了!
像有一段是大陸東北記者在雪地拍老虎,然後走太近進而被老虎狂追的畫面,我這一年來已經在兩三家不同電視台看過了;可笑的是我相信以後還是會在其他台看見有人播,就跟第四台電影頻道一樣,只要是國片台就會常常出現周星馳。
此外,在行車紀錄器與手機拍攝功能日益精進的今天,路人都可以化身檢舉者。這本來是一樁美事,可以舉證不法,讓社會秩序更加良善。不過當一節整點新聞裡約30-35則新聞之中,有好幾則都是網路影片與行車紀錄器的片段時,也會讓人質疑,是否記者朋友們只要在辦公室上上網,消息自然就來了而缺乏深度呢?在播放不法或驚險片段之後,也該多花點篇幅善盡宣導責任,告知民眾所犯何法、或該如何自保等相關常識吧!
之三:獨家、獨家
幾年前就有記者朋友跟我說,電視台主管要她們每週至少生出三則獨家新聞。但台灣那麼小,哪那麼多獨家啊?於是乎,某某村落農夫養出一隻三隻腳的小雞,也可以是獨家;甚至數年前我去新竹某農場,那裡有一顆絲瓜長到近兩公尺,自由時報地方記者去採訪獨家,我還充當比例尺站在那顆絲瓜樹旁被拍照,上了隔日自由時報桃竹苗版。
近兩年來觸角伸到大陸去。浙江某村落發生車禍可以是獨家,東北哪裡虐童也可以是獨家;幾年前某「釘子戶」拒絕拆遷,獨立對抗官方更是佔據新聞版面長達數週之久。我不是排斥大陸新聞,只是覺得獨家要有在地參考價值。或許各人看新聞的喜好不同,但某釘子戶獨立對抗官方的新聞價值對我來說,遠不如報導彰化王功居民反對或支持國光石化的緣由來得有互動與認同感。
聊到這裡,不禁讓我想起國小時的趣事。以前不是都要寫週記嗎?每週國內三則、國外三則,大多學生都會翻報紙標題謄寫。國內的比較好寫,比方說行政院長接見誰、哪裡發生了天災等等;但國外的就不一定好找。記得有一次我翻遍報紙,最後在一個不起眼小角落發現一則新聞「南非拍賣大西瓜」,於是興沖沖的趕快把它寫上去。當我今日在此抱怨獨家新聞多是充斥某些窮鄉僻壤發生的不起眼小事之時,卻不由自主聯想起當年老師看見我寫的國外大事「南非拍賣大西瓜」的心境到底是什麼。
可慰的是各台仍然在專題上有在求質求變。如海茵在東森主持的『1001個故事』、與TVBS詹怡宜的『一步一腳印』,前者發掘各行業的成功之道或介紹休閒美食,後者介紹小人物的故事,我只要有空都會看。TVBS方念華的『中國進行式』,說的是中國近年來的變革或趨勢,那已經是地理位置鄰近的我們不可不知的;幾個月前講西藏,我才知道與我2006年去時已經變了那麼多。。而三立李天怡的『消失的國界』每集說的更是各國的特色,如德國如何推行太陽能政策、新加坡的進步狀況、土耳其的美食與舞蹈等等遺產、甚至前幾天看到肯亞如何利用原始叢林發展觀光,這些更有助於提升我個人的國際觀。
許多人認為不必看電視了,看網路比較實在。但我認為電視夾在網路、報紙、雜誌(如商業周刊等)之間,前者傳遞最快速、後者專文探討深度最夠,然電視還是有它的空間,因為收看最便捷,收視群也最多。
身為觀眾,我們應該擷取想要的片段來吸收新知,也期待台灣的新聞水準能夠更加提升。畢竟民眾知的權益,還是相當程度被會電視播映內容所左右的。
另推薦舊文: 不同國家的文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