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絨布寺招待所,已是夕陽西下,山頭泛著一股涼意,但大家還是從兵疲馬困中甦醒過來,紛紛卸下簡單的行李到招待所宿舍裡。這裡的宿舍其實很簡陋,乍看之下像是軍營,一間房裡四張床,沒有衛浴設備,只有一盞燈泡。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並不為過。不過想這高山上如何能夠享受呢?這點在行前說明會就已經提過,這晚上不要想梳洗,因為水是這裡最重要的資源;況且洗澡洗頭若無法完全弄乾,會增加高原反應的風險。


往珠峰大本營


        稍作休息之後,大家到門口集合,準備搭馬車到珠峰大本營去。只見門口散著許多位馬車師傅,或坐或站,看起來閒得發慌,或許這一天到這裡來的遊客並不多。我們按分配依次坐上馬車,我同母親一部。


圖:分配馬車
        Pentax * ist Ds+ 18-55mm

往珠峰大本營 

圖:我與母親搭的馬車
 

往珠峰大本營 



        三團六十餘人分配好馬車,一長串隊伍浩蕩沿著山路到珠峰大本營。每匹馬都被主人佩帶了很多如旗子、布料等等,煞是好看;而馬蹄聲蹬蹬韃韃也很好聽。儘管震動的馬車還是無法讓我的屁股全程連在木板座椅上,但是已經比起搓板路好多了。


       我這部馬車的少年留著長髮,衣著看起來佈滿一層灰的樣子。他好好的安撫了他的馬兒,然後架上馬鞍往前行。我好奇的看著他的頭髮,雖然有辮子,看來卻像是用頭髮結了許多毛球,說不上來。西藏人一輩子只洗兩次澡,出生時跟死亡時,所以我看到的像毛球的頭髮應該是二十年左右累積的成果。
 


        我好奇的和前頭這位車夫閒聊起這裡的情況。他叫羅比,才二十一歲,家鄉在林芝附近 (見 青藏采風 (15) — 尼洋河、太昭古城 ),在珠峰大本營開放的季節在這裡討生活。他聽過台灣,因為李先生帶的旅行團幾乎每年都有好幾團來這裡。他用著不太流利的中文跟我說,這裡一天大概大約會載三至四趟遊客,而我們是他這天的第四趟,應該不會再有人上山來了。 
 


圖:車夫羅比

往珠峰大本營 


        大多的時候,他們車夫就聚在絨布寺前聊天,直到有客人來。從絨布寺走一趟到大本營收費人民幣二十元,馬車的老闆和他對分(馬車是老闆的,馬則是他們自己養的),他只能拿到十元。羅比沒唸什麼書,在每年十月底珠峰封山後,他就會騎著他的馬跋涉千里回到家鄉林芝去,等到來年三四月春暖花開,珠峰開放時再回到這裡來謀生。
 


        約四十分鐘的馬車行程,羅比哼著我聽不懂的小調,看得出樂在其中。忽然間前車出了狀況,他的馬沒有保持安全距離以致撞到前車,他馬上跳下車摸摸馬的頭,輕聲安撫牠,看得出他很疼愛他的馬。我問他說賺的錢都怎樣處理?他靦腆笑說其中一些會買飼料來餵馬,有些則買菸草吸。


圖:前方在下冰雹
 

往珠峰大本營 

圖:山路旁是喜馬拉雅山脈溶化的雪水

往珠峰大本營 

圖:我後方的馬車  兩位姑娘都是高雄來的

往珠峰大本營

圖:後方車隊 

往珠峰大本營

 

        到了珠峰大本營,這裡是世界各國要攀登珠峰的團隊紮營的地方(另一個基地營是從尼泊爾方向),也有少許藏民提供帳篷給他們住宿。管理單位每次得視天氣決定是不是放登山隊上山;而且要控制人數,一隊平安下山之後才能放另一隊上去,以致於一些外國隊伍都在這裡枯等。


圖:和其中一部馬車合影

與車夫, 馬車合影 

圖:接近珠峰大本營的帳篷與小販    這裡也提供背包客居住

青藏390-01.jpg 


        近日新聞,台灣登山隊也在尼泊爾紮營,準備要嘗試攀登珠峰。其實要爬山除了自己有本事外也得看機緣,以珠峰這種難度超高的山,如果觀察到山上有風暴甚至雪崩,一切都免談。 


        大家在大本營的紀念碑前拍照。因為天冷帶點雨絲,下起了一陣冰雹。可惜天色不佳,沒能看見珠峰露臉。李先生安慰大家說,沒關係,等明早離去前還有一次機會。


圖:珠峰大本營紀念碑

        我在唐古拉山口吹冷風頭痛過一次, 這次口罩與帽子都沒取下。 

珠峰大本營紀念碑  

圖:團員拍照

珠峰大本營紀念碑


        回程時我望著羅比的後腦杓晃啊晃的,哼著小調,自得其樂。我試著勾勒他在這裡的生活藍圖。除了載幾批客人外,就在整理馬匹,發呆閒聊;知識與收入均不多,更談不上休閒娛樂了。對於我這樣習慣讀書、上網或者看看電視的人來說,離開台灣才幾天就已經感到「資訊焦慮」了;他們這樣與世隔絕,難道不會很無聊嗎?


        不過我馬上對於自己的想法感到可笑。我們在城市裡的生活豐富,各種資訊垂手可得,不見得代表他就需要這些。多少人千里迢迢來此為了見珠峰露臉,卻大多敗興而返;羅比待在這裡一年超過百天,每天一張開眼就是世界級美景,可以望著她渡過日出日落,到底誰該羨慕誰呢?對於生活在全然不同兩個世界的人,恐怕很難有答案。
 

 


 

絨布寺招待所


        晚上來到絨布寺招待所,這裡是遊客們的居所 (登山客另一個住宿選擇就是珠峰大本營旁的藏民家居)。水源在此極為珍貴,取雪水蒸煮而成,一份水要人民幣二十元。而食物選擇只有兩種,炒飯與泡麵,如果你自備泡麵,跟老闆買水也是那個價錢,所以還是吃他們提供的吧。不過高原上的炒飯因為沸點低,實在硬得可以,所以儘管泡麵味道辣,我終究還是選了泡麵吃。


        講到泡麵,在台灣是統一與康師傅各聚一方,但在海拔最高的絨布寺這裡只有康師傅牛肉麵一種選擇,可謂大獲全勝!
 


圖:吃泡麵 (康師傅牛肉麵)

絨布寺招待所

圖:同團團員  可以看到桌上那碗炒飯的"粒粒分明"

絨布寺招待所 


        李先生跟老闆交情不錯,這趟還帶了伴手禮給招待所老闆與馬車隊老板。畢竟台灣出團來這裡的並不多,我想他是這裡的大客戶。他曾經提到過說想把這裡包下來經營,食物選擇或住宿條件上或許可以更好;但或許考量經費或跟老闆的交情而未付諸實現,以至於這裡仍是獨門生意。


        大家吃了不太好吃的晚餐後,就陸續去睡了。李先生提醒大家,半夜萬一要上廁所要小心,最好結伴,因為這裡只有一個露天茅坑,夜黑風高萬一不小心掉下去可不是鬧著玩的。


       住在絨布寺這一夜,我才充份體驗,什麼叫做「高原反應」。跟在唐古拉山口上那一次是全然不同的體驗。(見 青藏采風 (21) — 珠峰露臉 )
 

 


中型相機Rolleiflex FW 系列、Fuji RVP 100 彩色正片

圖:傍晚的珠峰   隱身在雲霧中

珠峰大本營 



arrow
arrow

    兼善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