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我從來不會想去走外科。
一則是自己本來就立定了走內科系的志向;
再者也是深知自己笨手笨腳,
萬一把病患的傷口縫得不好看的話,幫她們換藥時會感覺很愧疚;
還有一個原因,讓我更堅信不會去走外科,
是因為手術室裡的冷氣太冷,
穿綠色手術衣根本難以禦寒。
對我這骨瘦如材又怕冷的人來說,
每次得待上幾小時、甚至遇上大手術動輒超過十小時、、、真是一種折磨。
所以,實習時代在外科的日子,
就變成我最後進手術房的回憶了。
所以我之後再也不想穿綠色手術衣了,
也希望以後別再進去那冷地方了。
萬一得再進去,大概就是自己身體不適而需被開刀的日子吧。
但願別有那麼一天才好。
實習時候,
在外科的日子除了必須在病房忙,
或是手術室裡幫忙拉鉤,
有很多時候是必須裡裡外外跑。
比方說主治醫師明明在等這台刀患者送進來、
卻臨時起意想先看下午那台刀患者的片子 (那時的電腦影像還沒這樣能連線直接看,得依賴實習醫師跑腿去借片子進開刀房);
或是病房忽然有了些什麼事情待辦,
實習醫師得趕快變裝出去處理。
所以往往在主治醫師的開刀日,
實習醫師得一整天換綠色手術衣進開刀房 -> 換醫師服出來打雜(借片子或送東西、推病人) -> 進開刀房更衣室裡換綠色手術衣進手術室幫忙 -> 總醫師想到什麼命令要辦、又得換回醫師服跑出來外頭、、、、。
一天換個七八次都很常見。
記得有一次我送患者進開刀房,
還沒開始上刀,就被病房聯絡說要出去辦些雜事,
於是我趕快在開刀房更衣室換衣服要出來;
才換好衣服還沒換步鞋,總醫師又叫我得進去開刀房幫忙,
只得趕快再換回綠色手術衣跑回去。
那天兩套衣服換來換去、進出開刀房不知道有幾次了,
都搞不清楚自己是該穿哪一套了。
有一次換裝後還忘了把門禁卡(進開刀房時刷卡用的)從原本的褲子裡取出,
結果無法刷卡進去開刀房,得按鈴等待開刀房工作人員來開門,
遲了些進去還被主治醫師和總醫師削了一頓、、、。
所以我乾脆把開刀房的門禁卡直接插在胸前佩帶的識別証名牌裡,省得又忘記。
那天是輪到我要推送當天每一台患者進開刀房的。
下午換裝出來要推一床素未謀面的老伯伯,
在病房裡,我耐心的幫他整裝、做好初步清潔工作,
他跟我閒聊起來。
他跟身旁家屬們說到這裡的醫師都很細心,請問我貴姓大名。
我正想回答,
冷不防他冒出一句話說:「卡~ 禁~ 門~、、、喔!卡醫生您好」
接著周圍的患者家屬跟著附和說:「卡醫生!謝謝你照顧我爸爸喔!」「卡醫生!你好親切喔!」
「不過、、、、好特別的姓氏喔!你是哪一省人啊?」
老伯伯充滿疑惑的自言自語起來。
我愣了一下,不知他這段話從何而來,
順著老伯伯的眼光,發現他正盯著我胸前的識別証名牌看;
而我的『門禁卡』在今天多次換裝、進出開刀房後,
不知道何時變成在我的『識別証』前面了。
發現這個無心的小錯誤,
我只好含笑解釋了兩句,
然後趕快把後頭的識別証抽出來放回門禁卡的前面,
跟患者說後頭這張上面有名字與照片的才是我、、、我姓謝;剛剛那張是進手術房刷卡用的、、、、
霎時,房裡眾人一片寂靜、、、、。
事後想想,
我還是跟他解釋清楚的好,
不然如果他對於服務態度不錯的醫師,感動得想寫院長信箱去鼓勵,
可能院長想破頭都找不到院裡有位叫『卡禁門』的醫師吧!
(本文寫於民國96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