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的數學,有一部分是在講時間的觀念。
教導沒有耐性把題目看完、都看直覺作答的昊昊算數學,有時真的哭笑不得。
像今天老師發回來練習的考卷有一題,我覺得很妙!(簡述如下):
小明與小華約定晚上7:00在彰化火車站碰頭,住彰化的小華會去接小明。小明在桃園 5:15 搭火車出發,請問搭哪一班車抵達彰化,兩人互等的時間最少?
底下有個表格,列了四種車次從桃園->彰化的車程時間
a. 普悠瑪:一小時20分
b. 自強號:一小時37分
c. 復興號:一小時49分
d. 區間車:兩小時
昊昊很得意告訴我:「爸爸,這題我一看就知道,這四種火車當然是普悠瑪開的最快!同學也這樣說。」
「如果題目裡有高鐵,我就搭高鐵。」
我告訴他:「不是喔!他不是問你搭哪台火車能最快到彰化喔!是問說『互等的時間最少』。如果從桃園出發的人太早到或太晚到彰化,可能小明或小華其中有一個人會等很久。所以最好是到達時間大約剛好離晚上 7:00早一點點或晚一點點。」
見昊昊不太懂,我只好打個比喻: 「我們要回彰化,搭5:15的車子出發;但爺爺說有點忙,要到7:00才能來火車站載我們。如果你搭最快的火車,太早到彰化火車站,你是不是要等爺爺很久?如果你搭太慢的車,太晚到彰化,那是不是變成爺爺要等你很久?」
「最好是你到站的時候接近 7:00最好。都不太需要等,就能坐上爺爺的車回家了。」
昊昊說:「那我搭最快的車,叫爺爺早點來接我就好了。」
我說:「不行啊!題目就是說,爺爺要7:00才能來啊!」
昊昊:「爺爺為什麼不能早點來?他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我:「、、、、?? 」
昊昊:「不然叫奶奶來接我好了。」
我順口說:「不行。奶奶不會開車。」
昊昊:「那她可以叫計程車啊!」
我:「、、、、、、」
結論:好難的生活時事題,真難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