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講到Leica,那就不能不提到蔡司(Zeiss)。全世界沒有一家光學廠商有蔡司這樣廣泛的生產線,以及綜合生產能力。除了攝影器材外,天文望遠鏡、醫學製造業、我大學時用的顯微鏡、眼鏡、甚至半導體、雷射藝術等等都是業界翹楚。他不但自己做相機與鏡頭,也幫其他廠牌設計鏡頭,像哈蘇(hasselblad)與祿萊(Rollei)的成功,蔡司功不可沒。


        在此大略講一下蔡司的歷史。他是創辦人Carl Zeiss1846年於德國創立的機械光學廠,憑藉優異的設計能力,跨越上述的諸多領域。然而二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光學領域的浩劫,除了許多光壆大場削滅之外,蔡司主要技術人員移到西德(就是一般人講「西德蔡司」),也就是現在的正宗;而有些人則留在東德或被擄到蘇聯去,那時產出的鏡頭俗稱「東德蔡司」(Zeiss Jana)。十餘年前聽同事說去東歐旅遊,常常可以在路邊攤或是老相機店撿便宜買到一些畫質佳的相機(當地人或許因不識貨或貧窮而賤價售出),多半都是東德的作品。


        至於我今天要提的另一套相機是Contax G2Contax是蔡司的子品牌,專門從事相機製作,所有較新的技術都在這品牌上呈現。二次大戰時蔡司一分為二,Contax歸西德蔡司所有。然而二次大戰後日本相機各品牌(檯面上你想得到的大廠) 百家爭鳴,導致德國本土生產的Contax價格過高而失去競爭力,所以蔡司與日本公司Yashica(雅西卡)合作,蔡司專做鏡頭,而Contax機身就讓Yashica代工,機身造型則交給德國保時捷設計。


        後來1983年日本京瓷公司把Yashica併吞,才讓Contax又有更多的系統面市,而蔡司在光學設計上的不斷支援也讓這個被俗稱為日本蔡司的品牌持續發光。除了單眼系統外,G系列的連動測距相機、T系列的輕便相機、甚至Contax 645N中型相機等等都各有擁護者。


        在十年前我仍在用Pentax時,壓根兒沒聽說過Contax系統,也沒真正擁有過一顆蔡司鏡頭。當時是因為考過專科執照,參加了北區Pentax攝影同好會而結識一干各行各業朋友,大家背景不同,相機也多半不僅於Pentax一套(像我當時就還用Nikon FM2Leica M7);我對於一些中型相機與其他品牌的概念,多半是學習自那兩年間、每個月一次的聚會。


        一位很聊得來的朋友擁有一套Contax G2。它與一般連動測距相機(RF機,例如Leica M7)相比很大的不同是,它可以自動對焦,而且把觀景窗設計為像SLR一樣可以「所見即所得」,裝了不同鏡頭時會切換不同的視野,這點嚴格說起來跟我們說的RF用框線構圖是不太一樣的思維;但在某一個方面想,它既保有RF的輕巧,又有AF的便利,所以許多人很買帳。


        G1
是在1994年推出的,而1996 改良後的G2基本上已經是很成熟的相機。除了鈦金屬強度美感外,功能比起日系的SLR毫不遜色,最吸引人是蔡司設計的六顆定焦鏡與一顆變焦鏡,金屬體積小巧到可愛,卻有極佳的光學水準,C/P值甚高,除了少數幾隻外多不超過一萬元。如果全世界有人能用低價格設計出品質高人一等的鏡頭,那絕對要想到蔡司。


        儘管有許多人挑剔說「日本蔡司」(日本人代工的蔡司)與「德國蔡司」在品質上仍然有所不同,這點我也同意。但在連Sony或蘋果都紛紛轉到台灣甚至中國去代工的情形下,我想設計的初衷與對品管的要求應該還是使用者比較需要在意的,而能不能善用她拍出好作品更是重點。


        我是被這位朋友的義大利蜜月照所吸引的。在此之前,我很少用超廣角鏡頭;但是看到這朋友去義大利多用G21拍的,變形率低讓人印象深刻,色調又討喜。蔡司鏡頭一貫的色調就是濃艷飽和,G系列洗出來的照片很明顯感受到這一點。也就是因為它輕,當時這朋友有考慮要轉賣,所以我買來給常辦豋山活動的父親使用。父親本來背的機身Nikon F90x也是我給他的,背久實在太重了!

 

        在G2停產前,記得台灣賣全新一機三鏡28, 45, 90mm約要55000元;而香港的全新一機三鏡組合21, 35, 90mm,價格應該也差不多。而這朋友雖是購自日本的二手鏡,一機加五鏡21, 28, 35, 45, 90卻只要賣我58000,與當時一顆全新Leica M21/2.8 asph 價格相差不多,我當然趕緊買下來。結果幾年之後,父親因為多拍數位而較少使用G2,所以兩年前我又把這套系統拿回來自己拍。


圖:我的Contax G2  一機五鏡

Contax G2  

 

圖:G2外觀,鈦金屬很耐用。

Contax G2  

圖:自動功能都有

Contax G2  

 



        蔡司的鏡頭命名與Leica不同。後者是以鏡頭焦段的最大光圈區分名稱(見 相機介紹(4) — Leica M7與鏡頭群 ),而蔡司是用鏡頭設計的方式 biogon, planar, sonnar等等來命名。

 

G21 (Biogon 21mm/f2.8)

        這顆鏡頭無疑是G系列裡非常吸引人的超廣角鏡頭,Biogon是它的鏡片對稱設計方式,在RF相機裡可以做到離底片很近,變形率極低 (這裡我就不秀鏡片排列圖了)。像哈蘇最有名,讓我失之交臂的903swc、或下一代905swc都是biogon鏡頭設計,被喻為蔡司史上最棒的超廣角鏡頭,到現代也很難再提升畫質了。雖然有些人認為G21Leica M21比起來畫質與鏡頭材料稍稍遜色些(也有人不這樣認為),不過G21全新品近30000(算是G系列鏡頭裡較貴的了)M21我當年買近60000,後來更是漲到近150000來說,G系列實在是太便宜了。就算G2已經停產,如果要玩超廣角,我還是會建議去找二手G2

圖:日本北海道  洞爺湖清晨
        G21    Kodak Ultramax 400

清晨  洞爺湖畔  

圖:日本北海道  小樽
        G21    Kodak Ultramax 400

小樽運河  夜景      

G28 (Biogon 28mm/f2.8)

G28G21一般是用biogon設計,象徵極低的變形率,在此我就不多說了。

圖:竹山太極峽谷
        G28    Kodak pro foto 100

太極峽谷  瀑布    

G35 (Planar 35mm/f2)

35mm是我最常用的焦段。我曾經聽過不只一種評論說過,G35G系列的缺憾,因為它沿襲了較早的設計,而且在大光圈裡的解析度與反差並沒有其他鏡頭來得優秀。但是也有不少朋友提到,G35拍黑白很有味道,與其他G鏡風格不同。在Leica裡也有類似言論,許多過去被形容為不夠銳利的鏡頭卻反而在黑白攝影上有著迷人風情,但這見仁見智。我自己是覺得反差大的鏡頭拍黑白太硬而不習慣,反而是反差小時階調較柔和順眼,所以我會多嘗試用G35拍黑白看看。

圖:兒子昊昊出生一個月內
        G35   Fuji neopan 400

產科病房  

小兔子   

G45 (Planar 45mm/f2)

這是G系列的標準鏡頭,有別於其他日本廠都用50mm當標準鏡。幾位網友告訴我這顆是日本出品最好最利的標準鏡頭,以我用過NikonPentax50mm後,我同意G45在色彩與立體感上是略勝一籌的,但這鏡頭價格其實才幾千元而已。

圖:日本北海道   大沼公園
        G45    Kodak ultramax 400

大沼公園  

圖:日本北海道  美瑛
        G45    Kodak ultramax 400

美瑛  新榮之丘  

G90 (Sonnar 90mm/f2.8)

這是G系列的長焦鏡頭。我只把G2接收回來兩年而已,所以用它的機會並不多。許多人稱讚它是畫質一流的鏡頭,我相信蔡司在這焦段的設計能力無庸置疑。至於曾見過一些人質疑他在近距離對焦會有視差或對焦不準的問題(這是RF系統的通病),我則因為拍得不多,還沒遇到過。

圖:兒子昊昊出生一個月內
        G90  Fuji neopan 400

小兔子沉睡  

小兔子沉睡  


        沒有記錯的話,G系列在2006年左右宣佈全面停產,但保固則會延續到2015年。在停產之後,許多機型價格反而水漲船高,包括我下一篇會寫的 Contax T3。雖然蔡司後來又出了下一代新設計的Zeiss Ikon,機身也是日本代工,而鏡頭則分日本製與幾隻德國原廠製的。Zeiss Ikon因為還在賣,較無保固疑慮,但當然比較貴;許多人仍然選擇便宜耐用的G2

 


        就像我說的,如果你想拍底片,已經習慣DSLRAF的操作方式,又不想體積太大,也不在意保固問題(其實底片機很難壞的,萬一故障也是在台灣找有經驗的師父修),那Contax G2實在是非常便宜的組合,一機三鏡就可以拍得很過癮。

 

參考網友資料:Contax G2試用報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兼善天下 的頭像
    兼善天下

    兼善天下的心情故事

    兼善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