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癲癇症在神經內科是很常見的疾病。與腦中風等疾病不同的是,他會無預期發生,而且有時毫髮無傷、有時卻只要一次就出現嚴重後遺症,這使得患者的求學、社交、家庭方面出現極大不確定性,也因為主客觀因素(自己害怕、家人擔心)而常常無法和大家一起運動、旅遊。
然而癲癇患者由於無法正常從事休閒活動,又容易導致被標籤化;有時家庭旅遊或同學邀約出國,又瞻前顧後不敢出門,最後連帶影響人際關係。這樣心情會比較好嗎?對身體真的比較好嗎?
雖然休閒、運動、旅遊三大部分談起來範圍很廣,但我仍嚐試在本文討論我認為癲癇朋友可以(應該)從事的活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裨益。本篇先討論休閒與旅遊。
休閒活動
休閒活動可以讓人放鬆心情、甚至增強腦力
休閒這名詞聽來有點籠統。我的意思其實是泛指興趣與嗜好。舉凡下棋、玩牌;或讀書、念經;或彈琴、寫作;或看電影、聽音樂、、凡是能讓人陶冶性情、心境平和都算是好的休閒活動。許多癲癇朋友容易有緊張焦慮的特質、或是因害怕發作而足不出戶、生活無重心,殊不知這也會加重癲癇發作的機率。所以我都勸患者要培養一些興趣,只要能讓人心情愉悅、投入其中,在醫學上比喻來說,就是「讓自律神經穩定」,自然能夠減少癲癇。
醫學上研究指出,特定頻率曲調的音樂可以促進睡眠品質,而莫札特的古典樂也有小規模研究顯示對減少癲癇有益。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休閒娛樂。
其次,許多癲癇朋友常常抱怨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這一方面當然可能跟病情嚴重度有關、或是藥物的副作用,但許多時候未嘗不是因為缺少動腦的機會。所以像下棋、學習樂器,甚至每天報紙副刊隨手可得的「數獨」遊戲等,都可以嘗試,連帶訓練腦部功能喔!
選擇電玩須當心,不能沉迷
至於現在很多休閒活動都已經電子化,比方說電視遊樂器、手機會平板上的電玩等等,這些可以玩嗎?我個人是持肯定態度,但是要提醒各位,一定要設定時間,讓腦部與眼睛能夠休息,不能忘我的一直玩下去;因為太沉迷於電玩的聲光效果,反而會誘發癲癇,除此之外也會有視力變差、或變成『低頭族』出現肩頸痠痛、手指肌腱炎。
更特別的是有一類癲癇稱為『反射式癲癇』,是只有在被特定事物(如特定頻率的聲音或光線、食物、音樂、電玩等等)誘發時才會出現癲癇。例如麻將癲癇,就是打麻將會誘發癲癇,此時就應避免打麻將(包括麻將電玩);如果是音樂癲癇,就應該慎選聆聽的音樂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