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當我還住在醫院宿舍的時候,同層樓住了一位葉醫師。我們偶爾會在交誼廳看電視,聊一些工作上與生活上的瑣事。
有一次他告訴我,他的車被偷了!那是一台開了六年多的HONDA汽車,車上放著他的醫師證書以及一些論文用的資料。他說這話時帶著懊惱,因為常常聽到醫院附近有汽車竊賊,想不到被他遇上這倒楣事。
幾天後又聊到這件事。他說早上在幫患者做檢查時,居然有人打外線電話請總機找他。對方自稱是擄車集團的,他的車在他們手上,如果要贖回就必須匯款五萬元去。
葉醫師由於正在忙,也沒空去細想,直覺反射不能讓歹徒得逞,於是匆匆回答說他正在做治療,沒空跟他談,就直接把電話掛斷了。
下了班後,葉醫師去分局報了案,警方也受理了;不過員警坦白告訴他,這種擄車勒贖案子難辦,能順利破案的機會不高。
葉醫師說,其實車上沒什麼太值錢的東西,醫師證書可以去補辦 (比較不擔心像身分證一樣怕被賣掉偽造),資料可以再去圖書館找,只是很麻煩罷了。他覺得那部爛車被偷已經很嘔了,如果花了五萬元,最後又被騙拿不回來,那不是更不爽?
其實我也沒有經驗,這些新聞事件多是看電視來的。忽然慶幸自己沒開車,少了這點顧慮。
當我們在聊這事時,又來了一位耳鼻喉科學長。他談到他的同事半年前也被擄過車(兩年內的新車),付了五萬元後車子順利回來了,後來都沒再被偷過,真是奇怪。
我們對這說法都嗤之以鼻,直說那可能是碰巧罷了。
葉醫師:「那部爛車,你們要跟我勒索五萬元,太誇張了!我如果去二手賣,也剩不了多少錢。幹嘛答應你們?」
歹徒:「我們會把車子還你的,而且你車上還有一些資料啊!再去辦也麻煩啊!我們會原封不動還給你的。」
葉醫師有些猶豫,但還是十分擔心受騙、、、、、「五萬元、、、還是太貴了!」
歹徒想了想:「不然算你三萬就好了!」
葉醫師:「我怎麼知道付了錢,你們會確實把車子還給我?」
歹徒:「我可以跟你掛保證,車子一定還給你。」
葉醫師:「、、、、就算你把車還我好了,我怎麼知道下次車子不會再被偷一次?再被勒索一次?新聞上常常在講啊,同一部車被偷(勒索)好幾次,剝好幾次皮。」
歹徒居然理直氣壯的用閩南語說:「你放心啦!我可以跟你保證,車子以後絕對不會再被偷。你可以去跟別人探聽看麥,咱們是『作信用』的。」
葉醫師:「、、、、、@#$%%%、、、、 (挖勒、、、、這一行還有做口碑的喔?)」
盧到最後,雙方變成以兩萬元成交。
依照歹徒指示的地點,車子順利取回來了,而車上的東西也完全沒有遺失。儘管不爽,仍算是破財之餘的大幸。
後來葉醫師出國進修一年,車子則轉賣給同事。年初他回國了,閒聊之餘我想起這件事。
我問:「那部車呢?」
葉醫師:「同事還在開呀。奇怪的是,這兩年居然真的都沒再被偷過呢。在巷子裡隨便停也都沒事。」
這讓我想起幾個可能:
之一:也許這部車已經太舊了,算算車齡也八年了,沒人想偷了也說不定。
之二:搞不好就像當時耳鼻喉科學長在分析的,竊車集團之間或許有默契,會在車上某地方做記號,讓同行們知道「這部車已經被偷過一次了」,以便不會再誤偷,導致『敗壞聲譽』。
之三:或許這地區根本就只有一個竊車集團,別無分號。用電腦化管理竊車資料,確定同一部車不會被重複偷兩次。以便他們可以理直氣壯跟失主討價還價。
究竟是哪一個原因當然無從証實了。但假使真是後兩者,台灣的竊車集團可以經營到這樣的規模與信譽,那可真的算是『有口皆碑』了。
「台灣的法治真是可悲啊!」我某次向一位法務部的官員提起這件往事。